铁腕整治学风,不仅要求学生不能“混日子”,也倒逼本科教学不能“混日子”;不仅要求学生严肃对待学业,焕发奋斗精神,也必然要求高校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根除“你好我好大家好”式的“宽出”。
华中科技大学18人因学分不达标本科转专科,连日来引发广泛关注。严把“出口”关,实行真淘汰,不仅给校内“混日子”“混文凭”的大学生们敲响了警钟,也显示出了从严治校、提升办学质量的决心。
大学应是输出人才的高地,绝不是贪图安逸的天堂。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宽松的大学氛围,有的学生把“自由”发挥到了极致:白天睡觉、晚上打怪、谈情说爱成了“生活三部曲”,学习似乎只有在考试前夕才会猛然想起要“临时抱佛脚”。从“替课”“替考”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到“代拿快递”“代送外卖”等“跑腿经济”的登场,折射出一些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业松弛、进取精神缺失的状态。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指出的“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给长期以来“严进宽出”的高校人才培养以深刻警醒。
高校实行本科学业淘汰机制,是给那些虚度光阴的学生当头一棒:再不努力,真的有被淘汰的风险。表面看来,这种淘汰机制是在给学生念“紧箍咒”,让疏于学习的学子受到应有的惩罚,但其本意并不止于此。各大高校都有类似情况,有的课堂逃课率高,有的课堂座无虚席;有的老师激情飞扬,有的老师照本宣科;有的课程深受青睐,有的课程遭遇冷落。这些“温差”的客观存在,不仅说明高等教育中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也显示出教学管理失之于宽、压力不足,部分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心走偏的问题。往纵深处看,铁腕整治学风,实际上也向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这种整治,不仅要求学生不能“混日子”,也倒逼本科教学不能“混日子”;不仅要求学生严肃对待学业,焕发奋斗精神,也必然要求高校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根除“你好我好大家好”式的“宽出”。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说的这句话力重千钧。唯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让“人民满意”,让莘莘学子满意。从明确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到提出要对本科教育合理“增负”,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一系列指向鲜明的举措,既点明了顽疾,也给出了方案,关键就是要老师“教好”、学校“管好”,牢牢锁定“高质量教育”这个终极目标,牢牢抓住“人民满意”这个衡量标准,踏踏实实担负好兴学育才的重要使命。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无论是基于新时代的使命呼唤,还是面临现代社会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学生都要保持足够的危机意识,把大学当作锻造本领的熔炉,为人生出彩积蓄力量;高校也应抱着对民族和国家未来负责的态度,严格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积厚成势的学风整治,既可以破除高校教学质量的“恶性循环”,也间接决定着就业质量和国家创新能力的擢升,各高校应站在这样的高度将其视为一场“改革风暴”,并拿出深入改革的精神和劲头,根治“快乐大学”这个病灶。(转自《湖北日报》10月19日9版 原作者: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