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戴上VR眼镜、手握传感器,就能在“圆明园”、“茶马古道”畅游。6月6日,在(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届设计艺术节上,多个展台运用现代技术,带领观展者对话古今,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
用科技再现传统艺术
“正大光明”、“九州清宴”……这些已经被烧毁的圆明园建筑,在(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届设计艺术节的展出作品《茹古涵今·画境》中得以“再现”。
原来,该校艺术设计学院的颜名伟、王慧颖、尹梦、阎伽一四位同学在三位老师的指导下,用VR技术复刻了圆明园的一部分。
“因为我平时就喜欢园林设计,在老师的点拨下,我与同学们便尝试用现代技术复刻圆明园。”据团队成员颜名伟介绍,团队四人分工明确,有的做建模、渲染,有的进行排版与信息可视化,都想尽最大的努力重现圆明园的壮美。
为了使得模型复刻、还原、逼真,他们翻阅了《圆明园四十景图》等大量圆明园建筑的资料,对漏窗类型、屋顶类型、植被类型等都做了分析。还请身边的同学、朋友反复测试,优化用户体验,前前后后修改、重构耗时了一个多月。
“体验过程很不错。”展台前体验的王同学讲道,“‘漫步’在建筑群中,听着古风的音乐跟科普讲解,让我对圆明园有了更深的了解。”
无独有偶,在艺设楼三楼,《基于Roblox的非遗保护交互游戏设计》展台前人流也络绎不绝,同学们纷纷戴起VR设备体验。
“只需戴起设备,拿上传感器,就能在虚拟世界中感受湖北咸宁赤壁的羊楼洞砖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该作品设计者黄伟廉说道。
在现场的演示中可以看到,在虚拟场景中,体验者将依次途径羊楼洞明清石板街、砖茶种植梯田片区、羊楼洞砖茶文化历史博物馆、茶马古道砖茶特色商业区、茶马古道风景区5个区域。期间,体验者还能利用传感器,在虚拟场景中亲自当一次茶农,采摘砖茶原料,且可以走进博物馆,身临其境般地观看博物馆关于砖茶文化的讲解。
据了解,为了复刻这些场景,黄伟廉查阅了大量论文、对照论文中的实地照片反复观看,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进行建模渲染。
“你看,越王勾践剑在我的手机里动了起来!”离这不远的展台,一本《楚越》正被观展人员翻阅着。
在这本书里,读者若将越王勾践剑的“碎片”拼完整,再用电子设备扫一扫,一把虚拟的越王勾践剑便可以“立体”起来。原来,这是该校19级工业设计学院交互1班滕坤宇的作品,作品使用了AR技术,读者只需扫描拼合好的图案,就能在电子设备中欣赏文物模型。
据滕坤宇介绍,《楚越》是一本面向儿童的交互性睡前读物。作品从4件经典文物——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制、虎座鸟架鼓、云梦睡虎地秦简提取设计元素,采用抽出卡片、拼合图案、扫描图片观看文物等游戏化的交互形式,给予儿童视觉、听觉、触觉协同的阅读体验。
让古老文化焕发现代光彩
东汉杨孚撰写的《异物志》是我国记载不同地区珍异物类的先河,锦鸟、鹿鱼、鲸鱼、郁金等,皆用文字被记录在书中。(中国)股份有限公司艺术设计学院19级创新艺术1班的李昕瞳从中汲取灵感,运用现代绘画艺术,加入飞鸟、群山、太阳等元素,配以拟人化处理等,将《异物志》中的珍异物类画了出来。
翻开李昕瞳创作的《异物本纪》,各种奇珍异兽栩栩如生。“锦鸟”采用蓝黄配色,飞鸟与祥云异类同构在画面中,表达了锦鸟华美、羽翼如云霞一般美丽的寓意。“‘郁金’出自古国罽宾国,可用于熏酒……”李昕瞳根据《异物志》的描述,采用红蓝配色,拟人化处理,运用现代艺术,将“郁金”描绘为一位端庄美丽的少女……配色鲜明、画面栩栩如生,许多在展台前驻足观看的参观者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李昕瞳介绍,为了完成绘画,她将《异物志》翻得烂熟,将书中描述反复揣摩,仅草稿就有20、30页。
该校学生余宇杰、吴梦洁等同学则让古老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可能。
余宇杰将茶具纹样与青铜器编钟元素、中国传统回字纹相结合,编钟木槌造型与茶勺、茶夹相结合,打造了一副“青铜茶具”;吴梦洁从彩绘云纹扁圆盒、彩绘云气三角纹漆壶等进行元素提炼,通过变形、旋转镜像、二方连续等现代画法重塑纹样,将荆楚漆器自然纹样应用在果盘、钥匙扣等产品上。
吴梦洁表示,“她希望通过现代画法让古老文化中的荆楚漆器自然纹样变得更美观、更符合现代审美,并应用在现代产品的设计中,让它焕发出新的光彩。”
据了解,本次设计节汇聚了该校工业设计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数字艺术产业学院、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和工程技术学院等5个学院1415件艺术设计及相关优秀作品,集中呈现了湖工设计的优质资源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