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下午,经党委宣传部邀请,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湖北智库、文汇报记者齐聚木雁堂明清家具博物馆,集中采访了博物馆馆长、艺术设计学院刘显波教授和他的新著《唐代家具研究》。
刘显波教授多年来专注于收藏、研究明清家具,在此过程中不但积累了很多心得,也产生了很多对中国家具文化发展方向的忧思。《唐代家具研究》一书的出版,是刘显波在家具研究领域知难而进,为中国家具断代史研究作出的重大贡献。
他介绍,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传统文化热,当代中式家具的仿古之风大为兴盛,每年无论是从我国海南、两广等硬木产地砍伐,还是从东南亚、印度等国进口的大量黄花梨、紫檀、红酸枝等高档硬木,被成批量地用来仿制明清家具,这些材料成材需要生长多年,一朝砍伐,不可再生。此外,创新能力不足,一味地模仿明清家具经典样式,机械工艺和半机械工艺仿古家具的批量出产,使中式家具市场千人一面,已经使人们渐生审美疲劳。
“这些问题,都促使我站在学者的角度,思考如何拓宽公众对中国传统家具的整体认识,丰富当代中国家具文化的面貌。”刘显波说。
2013年,刘显波全程主讲的“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明式家具欣赏》当年在“爱课程”、“网易”等幕课官网上线,这是他对过去二十余年家具研究的一个梳理总结。在课程制作中,刘显波查阅大量目前国内外中国家具史研究成果后发现,几部现有的中国家具通史类著作失于粗略,而宋代之前的中国家具断代史,都尚属空白领域,由于实物资料的缺乏和历史文献的零散,几乎无人敢于尝试。
刘显波决定将目光投射于唐代家具领域,他与人生伴侣、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熊隽女士联手合作,开始了相关资料的前期收集等研究准备工作。
由于国内现存实物资料的缺乏,两人不得不将资料搜集的范围扩大到日本正仓院保存千年的一批约制作于公元八世纪的唐式家具。由于日本正仓院归属皇室宫内厅管理,向来有严格的保管制度,仅于每年的十月至十一月间选取百件左右的各类宝物进行公开展出,而每年展出的唐式家具不过几件至十余件,即使实地走访也无法窥其全豹,获悉正仓院藏品出版有正式图录。刘显波毫不犹豫地自费出资数万,购买了不同时代的多个版本。而国内资料如《敦煌壁画全集》、《中国出土壁画全集》、数十年来国内相关考古发掘报告等等必读资料的搜集、整理分类,更是浩如烟海,耗费了两位作者的大量时间和心力。
刘显波、熊隽两位作者在唐代家具实物、图像、实物资料形态体系分类和微观分析与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上分工协作。两人历时两年,初步完成图像、实物、文献资料的调查走访和收集整理工作。但在文字撰写过程中,由于实物资料的缺乏,对唐代家具的全面研究除了借助于日本传世品,还不得不从现存的隋唐五代图像资料中寻找线索。刘显波对大量已剥蚀难辩的原始图像资料加以二次处理,毛笔重绘白描线稿,终于将唐代家具的体系面貌从历史的尘埃中整体还原。书中刘显波亲笔手绘的200多副唐代家具白描图稿不仅得益于他深厚的传统美术功底,使他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绘画表现技法成竹于胸,更得益于多年的明清家具研究经验,使他能在分析的基础上理解唐代图像资料中的家具形态结构。
该书由对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家具史的回溯引入叙述,根据唐代跪坐、盘坐和垂脚高坐并用的生活起居习惯,将唐代家具分为坐卧具、坐具、承具、庋具、屏障具、架具六大类型,由浅入深地论述其形制类别、制作工艺、文化信息。38万余字的文字叙述,499幅历代图像资料、235幅由刘显波亲手绘制的唐代家具白描图稿共同构成了《唐代家具研究》厚重的成书体量,体现了作者研究态度的严谨和成果内容的丰富翔实、极具参考价值。2017年12月《唐代家具研究》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唐代家具研究》出版后,《人民日报社市场报网络版》对刘显波作了专访。报道称:著名明清家具收藏家刘显波最新专著《唐代家具研究》,揭示了唐代家具整体面貌展现壮美而不失精微的唐代艺术气质,为中国家具断代史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圳特区报》发表署名书评称赞两位作者“其言必有据的著述原则,体现了严谨的研究态度。”而“该书通过古代文献资料、考古发现材料与日本所藏“唐式家具”进行对比,全面验证了日本正仓院所藏唐式家具与同时代唐朝家具的亲缘关系,对正仓院家具的观察,使国内唐代家具遗存不足的缺憾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