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工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湖工要闻 >> 正文

湖北省政协常委、湖工大党委书记彭育园接受新华网专访

作者/摄影:陈凌  审稿:冯昭昭    出处:党委宣传部    日期: 2024-02-01 20:22:50 点击数:

湖北省两会期间,湖北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彭育园,湖北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院长张晓星分别接受了新华网和湖北日报的采访。文章如下:

【新华网】湖北省政协常务委员彭育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不断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新华网武汉2月1日电(连迅、陈周璇、陈凌)在2024年湖北省两会召开之际,湖北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彭育园接受新华网专访,介绍了自己的提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不断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以下为访谈实录:

图为湖北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彭育园(左)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陈周璇 摄

新华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在2024年湖北省两会上,您在提案中提出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不断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请介绍一下提案提出的缘由?

彭育园:湖北省虽是科教人才大省,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仍存在以下主要制约:

一是统筹不充分,组织融合尚需破冰。近3年湖北出台9项相关分类政策,政策内容零散分布、条目不多、统筹不够。全省未制定系统规划,也没有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对政策制定和工作推进缺乏组织保障。

二是机制不健全,资源融合尚需破壁。湖北高校专利平均转让和许可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属高校预算普遍偏低,教育的基础支撑未充分释放。人才吸引力总体不强,人才的主体功能尚待激活。科技成果很多,但转化承接水平不高,科技的引领作用未有效发挥。

三是抓手不牢固,路径融合尚需破局。目前湖北产教融合型企业为135家,远少于江苏613家、广东1223家,“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载体不多、抓手不牢,融合发展呈现自发性态势。

四是区域不协调,空间融合尚需破圈。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主要集中于武汉,全省分布不均衡。武汉有湖北65%的本专科高校,全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前瞻性科创平台,3成以上人才资源。中心城市科教人才力量“走出去”存在体制机制障碍,跨区域融合缺乏动力。

图为湖北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彭育园接受新华网专访。新华网连迅 摄

新华网:针对这些问题,您在提案中提出了哪些解决建议?

彭育园:一是强化一体统筹思维,加快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组织融合。二是锚定“两个引领”,即以湖北高质量发展和先行区建设的现实需求为引领,以“预见”为引领,促进“三位一体”战略融合。三是聚势提升三个要素,即教育教学、人才和科技创新资源三要素,驱动“三位一体”资源融合。四是打造四个应用场景,即重点产业推进场景、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场景、“一体化”示范区推进场景、区域协同推进场景,夯实“三位一体”进路融合。

新华网:作为湖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如何发挥自身科教优势,为湖北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贡献自身力量?

彭育园:(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对接湖北省高质量发展,助力湖北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制造强国高地战略。

一是优化专业布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数字、新能源与新材料、生命健康等重点产业,学校增设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10个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同时对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学校实现90%的专业与湖北省十大重点产业、过五千亿支柱产业紧密对接,7成以上毕业生留在湖北就业。

二是强化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实施学科竞赛“六个一”(指一生一赛,一院一基地,一月一赛,一院一指导团队,一揽子激励政策,一批经费)工程,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我校在2022年中国高教学会学科竞赛排行榜中居全国第16位。

三是深化产教融合。学校以现代产业学院为抓手,组建了芯片、智能制造、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数字艺术等现代产业学院,推进多主体协同育人。学校在襄阳、麻城等地组建了16个产业研究院,打造了一批教育、研发于一体的协同育人实践平台。

新华网:(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在引才育才、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新探索?

彭育园: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不断加快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步伐,实施四大改革,即教师分类考核改革、职称评审改革、绩效工资改革、南湖学者计划。学校将2023年确定为人才队伍建设年,激发人才活力,设立人才引进特区,高层次人才质量数量双提升。近4年,学校引育国家级专家人才15人次,省级专家人才68人次,他们在科研、教学等各方面不断迸发出创新活力。

科技成果“不能转”“不敢转”“不愿转”“转不快”一直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痛点和难点问题。(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改革试点单位,实行了五大改革措施,完善五项配套办法,激活科研成果转化原动力,更好服务湖北省经济发展。

一是实施职务科技成果统一赋权,解决因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导致的科技人员“不能转”“无权转”问题。二是固定收益分配比例,激发科研人员主动转化成果的积极性,解决“不愿转”的问题。三是优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简化成果转化程序,解决职务科技成果“转不快”的问题。四是推行“先转化后收益”模式,解决科技成果因企业资金困难无力承接的问题。五是建立健全尽职免责制度,打消学校管理层和科技人员担心成果转化“秋后算账”顾虑。

学校还采取加强政策激励、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大力实施“百名博士进百乡入百企工程”、建设成果中试熟化平台、建强成果转移转化服务能力等配套办法。虽然赋权改革在(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时间不长,但有效释放了存量的活力,调动了增量。现在,到产业行业找企业的痛点、搞转化成为学校一种新风尚。

附链接: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18ef5a9d5dfb32dcfe7cb8a930b64c39&timestamp=48507湖北省政协常务委员彭育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不断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 新华社客户端2024年2月1日

http://hb.news.cn/20240201/5af58699f81344de9519200753129e17/c.html湖北省政协常务委员彭育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不断塑造创新发展新优势,新华网2024年2月1日


【湖北日报】优化创新生态攻关“尖刀”技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成龙)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市场需求和产业应用为导向,深入实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尖刀”技术攻关工程。这为科研工作者开展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2023年以来,湖北持续提升科创优势,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强引擎,在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作为湖北科技创新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张晓星和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绿色电工材料基础及应用研究。

去年,(中国)股份有限公司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携手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山东泰开高压开关有限公司联合攻关,研制出全国首台220千伏气体绝缘组合电器,已在咸宁赤壁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中成功挂网运行。这是一次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联合共建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以“三链”一体融合推动关键技术攻关的生动实践。

2024年是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一年。张晓星表示,他和团队将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湖北省产业需求重点发力,努力成为湖北科创领域的“尖刀”力量。同时,立足学院优势,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融合发展,为不断优化湖北创新生态贡献力量。

附链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402/01/content_262151.html优化创新生态攻关“尖刀”技术,湖北日报2024年2月1日6版



上一条:校长冯征为(中国)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建造杭州产业研究院揭牌
下一条:喜报!校医院获国家卫健委通报表扬

责任编辑:陈凌  

关闭